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
2009年11月10日星期二
2009年11月8日星期日
現代陶瓷藝術發展的幾個誤區
盡管我國是世界上發明陶瓷最早的國家之一,有著光輝燦爛的陶瓷文化,但是無論怎樣現代陶藝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觀念(形式)有待大眾的認可,因此,現代陶藝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也是一個在認識上不斷完善的過程。 正因為現代陶藝的發展時間短,所以,現代陶藝的創作在認識上仍然存在著一些誤區。
一、在概念認識上的誤區
所謂“現代陶藝”是指由陶藝家以“陶”或“瓷”為載體進行創作的、用以表現個性和情感的、具有前衛意識的陶藝。“陶藝”一詞是一個較為籠統的概念,它不僅僅指“陶”藝,也指“瓷”藝。現代是以區別與傳統陶藝而存在的,但在很多場合,在很多人的認識中,都把“現代陶藝”混同與“當代陶藝”和 “傳統陶藝”,從而在本質上弄混了現代陶藝的概念。現代陶藝中的“現代”一詞的意義與現代藝術中的“現代”的意義是相同的。
在工業文明以前,陶瓷一直是以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進行生產。隆隆的機器聲帶來了生產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模式。一 部分陶瓷的生產開始從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中分離出來,走上了機械化、大批量生產的軌道。機器的高效生產為陶瓷批量生產帶來了革命,但同時也扼殺了手工陶 瓷制品的情感,因此,1870年由英國詩人莫里斯掀起的手工藝運動和法國的新藝術運動為追求陶瓷制品中個性和情感的表達拉開了序幕。從此,陶瓷制品一改往 日的呆板和拘謹,呈現出多樣發展的態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紀初包豪斯所倡導的“純粹藝術”與“實用器皿”的結合,主張畫家、工藝家、建築家“應該全 部轉向工藝”進行集體創作,為工藝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源動力。一時間,眾多的現代繪畫的領袖人物也投入到了陶瓷等工藝領域的設計和創作中。如馬蒂斯、畢加 索、夏加爾、米羅和康定斯基等杰出的繪畫大師都曾經參與過陶藝的設計和制作。 我國大陸現代陶藝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中國的陶瓷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因此,陶藝觀念變革的步伐緩慢和艱難,同時,在認識上仍存在著偏頗和誤區。從本質上來說,現代陶藝並不是一個時間上的界定,而是指作品中所體現出的一種觀念和形式。而“當代陶藝”只是一個時間上的界定,它包括現代陶藝和傳統陶藝兩個部分的內容。陶藝從作品的形式和作品所傳達出的藝術理念上來分一般是分為傳統陶藝和現代陶藝兩大類。
傳統陶藝以實用和裝飾為主,作品的外在形式蘊含著傳統文化的意蘊,在造型上以同心圓為主,含蓄而內斂;現代陶藝則主要以傳達陶藝家的現代觀念為主,作品的外在形式表現出強烈個性,自由奔放,同時,強調陶藝家的對泥和釉的實驗性探索。
現代陶藝跟現代藝術一樣是多元而開放的。而目前我國陶藝界往往將現代陶藝和傳統陶藝混為一談,分不清兩者的本質區別。在一些冠以“現代陶藝”之名的專業展覽中,也有傳統陶藝的作品出現。一些從事傳統陶藝創作的陶藝家也以“現代陶藝家”自居,深怕被甩在了現代之後,一時間“現代陶藝”在祖國大地火了起來。二、在工藝認識上的誤區
現代陶藝在藝術領域內火起來是一件好事,但于在認識上所存在的誤區和偏頗,為現代陶藝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表現得最為突出的是對陶瓷工藝的輕視。由于現代陶藝所具有的多元化和實驗性品格,使更多人看重的是作品所表現的觀念意識和前衛意識,從而忽視了對作品工藝性能的把握。在工藝方面的欠缺以那些所謂的“陶藝家”為最。由于陶藝的火熱和陶藝的冷門,使得那些畫家和雕塑家也想嘗試著將在本專業領域內的藝術追求,通過陶瓷這種特殊的載 體表達出來;另外,還有一些是在繪畫和雕塑上“走投無路者”,也嘗試著想在陶藝領域內“出人投地”。這些“陶藝家”的偶爾涉足,由于缺乏對陶瓷的了解,缺乏對泥性和工藝的真正把握,因此,他們的作品表現出了更多的偶然性和隨意性,其中不乏是殘次品,但他們動輒以陶瓷是火的藝術來的搪塞工藝上的缺陷。因此, 我們能經常看到有著明顯工藝缺陷、粗制濫造的現代陶藝作品,如開裂斷裂欠釉和變形等,色彩淡了補之以鞋油,燒裂補之以膠水等等,但是這種殘缺的痕跡是作品的外在形式所難以掩蓋的。對這類作品,人們總是以“現代陶藝”一詞來說,這盡管只是一句戲謔的玩笑,但也反映出了目前現代陶藝創作中所存在的一種現象,現代陶藝似乎就是陶瓷中的垃圾。這種對工藝認識的不足或錯誤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代陶藝的發展。
陶藝中的制作工藝的燒制工藝如同繪畫中的技法一樣是用以表達陶藝家創作思想的手段。只有技法而沒有思想,或只有思想而沒有技法的作品都不能稱其為陶瓷藝術,陶瓷是科技、生產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陶藝家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泥性的基礎上才能創作出獨具魅力的作品。現代陶藝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和觀念的表現形式,它不應該降低對工藝的標準要求。我們強調現代陶藝的實驗性和探索性,強調陶藝家的創新意識,但不能因此而顧此 失彼。因此,那些現代陶藝家們應該像畢加索那樣潛下心來認真學習和掌握陶瓷的生產和制作工藝,化偶然為必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陶藝家。我在這里無意抵毀那 些偶爾“客竄”的畫家或雕塑家,無疑他們的參與和介入,為現代陶藝的發展和現代藝術觀念的滲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由于現代陶藝的開放和實驗品格,為自身的發展拓寬了道路,所以現代陶藝在審美方面比傳統陶藝更寬泛,這也是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的不同之處。在傳統陶瓷中一些是被認為是工藝的缺陷,在現代陶藝中經常視為是允許的,甚至被擴大地加以利用。如,縮釉、剝釉等等,這些缺陷肌理的利用應該與作品的風格和作者的思想相吻合。在作品中,這種有意思利用缺陷肌理與因工藝把握不當而無可奈何所留下的缺陷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三、在宣傳意識上存在的誤區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現代陶藝之所以在我國大陸火起來,並在純藝術領域內獲得一席之地,除了自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外,與一些新聞媒體和展覽機構的積極宣傳和推動作用分不開。但在這個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偏頗和不足。我們不能否認,在現代陶藝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老一輩陶藝家和中青年陶藝家所做出的艱苦努力,以及各個方面所給予的大力幫助,但也不能拔除一些人在這個過程中,所懷有的私心和功利目的。在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成立之際,各地方也都相繼成立了分會。在各協會的人員組成過程中,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或偶爾在瓷區畫了幾個花瓶的人士也居然當上了“委員”、“秘書長”之類的頭餃,大有“佔山也為王”之勢。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對現代陶藝的發展起了負面影響。現代陶藝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支較為專業的隊伍,有一大批陶藝家在從事現代陶藝的創作,並做出了卓越成就,但經常見之于報端和媒體的總是那一小部分人,有著明顯的炒作嫌疑,似乎只有這些人才是真正的現代陶藝家。而且,在很多場合和文章中,這些人都是互相吹捧,互為佐證,帶有明顯的搞小圈子、拉幫派的江湖習氣。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眾多做陶人的積極性。我認為展覽機構、出版業、新聞媒體或文章撰稿人應該在宣傳中真實地、全面地反映我國現 代陶藝發展的整體水平。我國現代陶藝的發展不是哪一些人所能包攬的,偏面的宣傳和搞小圈子只能是有礙于現代陶藝的發展。另一方面,現代陶藝的宣傳缺少一支專業的理論隊伍。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是一些從事藝術理論研究的人士偶爾客竄到現代陶藝的評論中來,這些人中,很多是不懂陶瓷的工藝流程的。盡管現代陶藝與現代藝術的發展有著多相似之處,但畢竟現代陶藝有著較強的專業性,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兩者是不能等同的。當然有些評論完全是出于應付朋友的宣傳之需,確實有些勉為其難。由于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在文章評論中,難以切中要點,有隔靴搔癢之感。而且,在評論中承襲了藝術理論圈內的通病︰盡說好話,極盡吹捧之能事,故弄弦虛,缺乏作為藝術批語的必要姿態。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混淆了是非,錯誤地引導了觀眾,使觀眾在現代陶藝面前無所適從。似乎現代陶藝就是這樣美丑難定、晦澀難懂、令人難以琢磨的。當然我不否認這些評論家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現代陶藝文化傳播和推廣所起的積極作用,而且,這其中也不乏優秀的文章,現代陶藝的發展史也會重重地為他們記上一筆。綜上所述,在現代陶藝由工藝美術發展到純藝術形式的這20幾年里,那些做陶人所付出的艱辛的和所做出的成績是世人共同目睹的。在大眾的審美水平和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現代陶藝在大眾的生活中,也日漸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現代陶藝的普及和發展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共同關注。但無論怎樣,在專業領域內,對現代陶藝的發展應該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每一個做陶人都應該呵護它和關愛它。現代陶藝的多元化和開放的品格,為每一位做陶人提供了一個施展才 能、展示個性和情感的平台,但是看重工藝,掌握和能動地運用工藝是每一位做陶人所必需的專業技能,同時,端正態度,認真地總結和探討現代陶藝的發展是每一 位的從事理論研究的人士和陶藝家應盡的責任。http://big.nbfet.gov.cn/zxgx/detail.phtml?newId=53146&big5=0
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南風古灶
南風古灶建于明正德年間,已有500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柴燒土灶,總長34.8米,窯背上橫亙著29排投柴孔,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載入世界紀錄吉尼斯大全。南風古灶沿著山坡蜿蜒而上,猶如一條扶搖騰空的巨龍,故又稱作龍窯。由于這條龍窯爐口正對著南方,窯尾榕樹成蔭,每到夏日涼風習習,前人依此起名為“南風灶”。 古灶榕風 位于南風古灶窯尾的古榕,大樹盤根錯節深深地扎在紅砂岩石的罅隙中,400年來留下許多美好傳說。傳說榕與龍是兄弟,榕屬水,龍屬火,火水相容,水火相濟,陶器才成。又相傳此榕乃清涼世界飛來的種子,在窯壁扎根形成巨傘,給勞苦的陶工帶來清涼的環境,根深葉茂永蔭陶人。此榕有“反透視”效果,由遠處觀望,榕樹魁梧奇特,形體雄偉。但從近處觀看反而感覺細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古灶榕風”景觀。 三日火 南風古灶燒制一窯作品需3天時間,故稱“三日火”。第一天裝窯,第二天燒窯,第三天經過30個小時的冷卻后,作品出窯。 古寮場 石灣制陶作坊工場,舊時稱之為“寮”或“場”。
第一手資料:《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2002年10月18日第四版)
第二手資料:人民網people: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49/7491/718420.html
CC
本作品由bwwtc3B03-0910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禁止衍生 3.0 香港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gp3china-3b.blogspot.com。
超出此條款範圍外的授權可於http://gp3china-3b.blogspot.com/查閱。